《断舍离》读书心得推荐

《断舍离》读书心得推荐

发布时间:2022-09-24 13:19:08


  本文字数3729,预计阅读时间5分钟。

  今天分享的书籍是《断舍离》。

  作者山下英子,一般财团法人“断舍离”代表,断舍离推广人。早稻田大学文学部毕业。大学期间开始学习“瑜伽”,并从瑜伽的修行哲学“断行·舍行·离行”中提炼出“断舍离”的思维方式并用于日常生活的“整理”上,逐渐建立起任何人都能做到的“自我探查法”。断舍离也是刺激思维新陈代谢的思路转化法。现在,在日本本土和世界各地,不论年龄、性别、职业,“断舍离”都拥有规模庞大的支持者虫草鹿骨丸不可以和什么一起吃。

  “断舍离”这三个字分别代表了:斩“断”物欲、“舍”弃废物、脱“离”执念。然而,断舍离不只是扔东西,它的目标是帮助我们构建一种怡然自得的生活方式。

  1

  什么是断舍离

  断舍离就是通过收拾东西整理空间,来调整生活和人生的一种方法。作者说,“要想在未来重新找回健康的居住空间,最开始就不得不扔掉大量的东西”,也就是说,扔掉废物只是断舍离的敲门砖,而不是它的全部。

  断舍离的目标是让人获得一种怡然自得的生活方式。感到怡然自得的人,会自发地整理家,他们家里的物品始终处在“新陈代谢”的状态,有用的东西进来、留下,没用的东西就清除出去,充满流动感;在精神上,他们也不会被“谴责自己囤积东西”这样的消极心理纠缠。

  作者说,很多人不舍得扔东西,是因为没有想过他自己和物品到底哪个更重要,“与其说对东西有那么多依恋,有那么多的不舍,那我们有没有觉得,我们的人生被这么多物品占用了那么大的空间,消耗了我们大量的时间,我们的人生会觉得太可惜了呢。”

  作者认为,我们应该把视角从物品转换成自己。具体来说,就是在评判一件物品的去留时,只听从自己的想法,考虑自己需不需要。根据作者的说法,我们内心的声音会逐渐转换成一种内驱力,自觉地实践断舍离。

  比如,有次,山下英子去帮一个家庭断舍离,他们的日常用品和杂物多到溢出来了。房子的主人是一对夫妻,俩人各有各的爱好,女主人是个手工爱好者,男主人喜欢钓鱼。

  他们主动邀请山下英子来帮忙,可并没有把她当成英雄,而是当作反派人物,很有戒备心。女主人以一种近乎唠叨的方式,向山下英子解释自己家为什么会变成这样,“太忙了没时间”“太累了没力气”,还给山下英子一一介绍每个物品无法割舍的理由是什么。

  看到这种情况,山下英子没有说任何指导建议,甚至都不怎么说话。认真倾听了虫草鹿骨丸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几小时后,她说了一句话,“如果是想留下的,咱们不扔掉也没关系。”结果,这对夫妻都开始扔自己的杂物。

  为什么会这样呢?这是因为,随着交流的深入,这对夫妻渐渐打开了心扉,他们意识到了,自己所谓的那些不能扔的理由,其实都是在找借口。光是把视角从物品转到自我,家里可能还会留下很多无用的东西。因为我们经常会以一种穿越式的视角去看待物品。

  比如,5年前曾在一个非常寒冷的北方城市待过,买了一件非常厚的羽绒服御寒,后来,你一直都在四季如春的南方生活,这件外套占用了衣柜很多空间。但你觉得,将来要是再去一个零下几十度的地方,肯定能用得上,于是就留下来。因为这件羽绒服,衣柜的空间满了,你的一些衣服不得不分散在家里的各个角落。

  进行断舍离时,很多人都会倒在“清理废弃物”这一关,其实就是因为他们这也不舍得,那也不舍得。作者说,决定物品去留时,要以“自我·当下的时间”为判断基准,考虑自身与物品的“关联度”,你到底需不需要它,再进行取舍。

  2

  断舍离能整理我们的思考模式和内心

  我们都有过类似的经历,假如家里杂物很多,会给人带来压迫感,容易烦躁。家里囤积过度的人,则会逐渐变得封闭,甚至愤懑抑郁。这是为什么呢?我们知道,山下英子的职业是“杂物管理咨询师”,她解释说,这个日文单词其实有三个意思,一个是英文的clutter,“杂物”的意思,第二个意思是堆满了杂物的房间,第三个意思是大脑和心里面的浑沌和困惑。

  在她看来,“看得见的那些没有用的废物,和你看不见的脑海里和心里的废物是可以画一个等号的”。杂物咨询师的工作并不只是整理那些看得见的杂物,还会同步整理我们大脑和心中看不见的困惑和浑沌。也就是说,断舍离其实是通过整理物品,来整理我们的思考模式和内心。

  比如,作者有一期节目,主角是一个日本家庭,两个八十多岁的夫妻住在一栋很大的房虫草鹿骨丸样子子里,哪儿哪儿都塞得满满当当,两人能下脚的地方,屈指可数。因为囤了太多东西,老夫妻无法正常生活,只能先搬出去。

  他们有个女儿,为了让父母住回老房子,她下定决心要在7天之内把房子整理好。女儿现在才介入,是因为她不敢扔爸妈的东西。可能你也有过类似的困扰,一提到扔东西,爸妈就会翻脸。这个女儿尤其害怕扔母亲的东西,她怕母女关系会因此走向决裂。

  这个女儿其实还有个大姐,大姐扔了母亲的一件东西,母亲很生气,跟大女儿断绝了关系。我们能感觉到这位母亲很严厉,这家人的感情好像也不那么深。这对夫妻以前是教师,工作一直都很忙,回家很晚,对待孩子也很严厉。两个女儿很懂事,从小就得自己做饭给爸妈吃。山下英子是节目组请来的专家,帮助女儿进行断舍离。在她的帮助下,女儿在断舍离的过程中,获得了两样东西。

  第一样东西,是个看不见的东西。山下英子帮忙收拾厨房,她发现,有个地方很奇怪,都是跟烘焙有关的工具和原料。奇怪是因为,这些东西看上去已经放了几十年了却还很崭新,很多甚至连包装都没有拆。山下英子就很好奇,问女儿,你妈妈是不是喜欢做点心啊?女儿说,她工作实在太忙了,并没有做过。山下英子看着这些东西,就推测,会不会是因为,这位母亲常年都吃女儿做的饭,她想给女儿们做点心吃,可又因为工作实在太忙了,她没时间做,就囤积了这些崭新的烘焙工具。女儿得到的第一样东西,就是藏在这些烘焙工具之上,她没有看到的,母亲对自己的关心。

  第二样东西,是个能看到的东西。女儿在整理母亲卧室时,在堆积如山的衣服下发现了一个小册子,里面全是小孩的涂鸦画。原来,这家人关系还很好的时候,两个女儿都会带着自己的孩子,来爸妈家,小孩会在一些纸片上画画。平时在家画的画,女儿们也会传真给爸妈。这位女儿,一页页地翻着这些画,其实也体会到了母亲的用心,她把平时家人相处、孙辈们成长的点滴都收集到一起。

  这两样东西,改变了女儿,她从畏惧母亲,变得更理解母亲。房子收拾好之后,老夫妻回来看,父亲的性格比较随和,一边看一边感慨,原来房子这么大。母亲却像来执行任务的特工,一头钻进房子,每个房间的每个角落都要审查一下,发生了哪些变动。最后,女儿拿着那本孩子们的涂鸦画册,跟母亲说,感谢母亲的用心,这位老人的脸上没有了之前的防备感,整个人都变得柔和了。这场断舍离,不仅改变了女儿的思考模式和内心,其实也改变了母亲。作者在书里一直强调说,断舍离不光是扔东西,而是要创造空间,恢复生活的流动感。

  3

  如何进行断舍离

  整个断舍离的过程,大致可以分成两步:打扫和收纳。在打扫之前,我们要评估一下家里的状态:是偶尔比较凌乱,还是东西多到溢出来,甚至是堆积如山。如果只是有点凌乱,那把东西回归原位,就能很快收拾好。可如果不是的话,就需要我们把家里的杂物全都摆出来,开始清理。

  1、打扫

  作者说,在这一步,人们经常会犯一个错误,那就是从难度最高的地方入手。从最难的地方做起,很容易浇灭热情,让人失去干劲,从而半途而废。作者建议,进行断舍离时,最好是在计划的时间内,从少量的、小单位的地方着手,因为它们花费的时间很少,“这种小单位量的断舍离持续下去,不久就会变成大单位量的断舍离。”

  当你决定好了从哪里开始清理时,接下来,你遇到的困难就是决定每样东西的去留。对于这个问题,作者也给我们推荐了一个很有效的工具叫“筛子”。

  最先被筛掉的,是那些一看就是垃圾的东西,以及一群“陌生的大叔”。不要被吓到,这只是作者的一个比喻,它指的是那些也许还能用、可已经被你遗忘的东西。接下来,你可以用一个简单的问题继续筛掉很多没用的东西,这个问题是“我现在需要这样东西吗?” 如果说“陌生的大叔”是最容易被筛掉的杂物,最难被筛掉的杂物就像“爱管闲事的大叔”。怎么处理“爱管闲事的大叔”?

  作者建议,处理它们,需要你自问自答一些问题,“这个东西对我来说是必要的?是否适合我?使用起来是否心情愉快?”这些问题的目的是调动你的感受和感觉。如果一样东西没了你也不发愁,就说明它没必要存在;如果它以前很重要,但是不适合现在的你了,就可以处理掉;如果你使用它时,心情总会有点不愉快,也可以处理掉。

  2、收纳

  和打扫一样,收纳也没有什么既定的规则,取决于你和家里物品“友好相处”的方法。不过,作者也在书里分享了几条与“收纳”有关的黄金定律。

  其中有个原则叫“1 out 1 in 法”,意思是,你可以给家里的杂物排个序,选出你最喜欢的10个,当你看到一样新东西想要买回家时,必须从原先最喜欢的10件东西里,淘汰掉排在最后的那个。

  另一条黄金定律叫“one touch法”,意思是,当你想要用一样东西时,最好能把这个动作压缩成两步“打开门-拿出来”,把它放回去也是同理。为什么要这样做呢?因为收纳物品时,我们会用到一些收纳箱和收纳盒,假如取用东西时的动作太多,就会感觉很麻烦,不想放回去了。




上一篇: 30年汾酒价格和产品介绍
下一篇: 虫草鹿骨丸郑州智满制药有限公司:产后或盆腔手术后出现阴道持续性流液